乐鱼官网下载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乐鱼官网下载

李德全:上将夫人建国后当了15年部长终成副国级儿子是少将

发表时间:2025-01-16 09:10:23 |   作者: 乐鱼登录入口下载

  世人皆知冯玉祥是民国时期的"基督将军",却鲜有人知他的夫人李德全更是一位传奇人物。194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轮船大火,让这位铁血将军永远离开了人世。然而,他的夫人李德全却在劫后余生中完成了一段传奇人生的逆袭。从码头工人的女儿,到协和女子大学高材生;从上将夫人到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长;从普通干部到副国级领导人,她用坚韧不拔的意志,书写了一个平凡女子的不平凡人生。更令人称奇的是,她的儿子后来成为了共和国的海军少将,女儿则成为了著名的免疫学专家。这位传奇女性,她究竟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人生?

  要说李德全的出身,在当时的北京城里可谓是最普通不过。1896年,她出生在通州一个码头工人家庭,父亲李长林每日在码头上搬运货物,赚取微薄的工钱养家。那时的通州,运河繁忙,码头工人却过着起早贪黑的苦日子。李长林虽然身强力壮,却常常因为一天挣不够钱而发愁。

  李德全的母亲是个能干的家庭妇女,为了贴补家用,她常在街边摆摊卖些自制的小吃。一家人虽然清贫,但过得踏实。李德全从小就帮母亲打下手,街坊邻居都夸这个小姑娘懂事。

  1904年的一天,通州教会的一位外国牧师路过李家摊位,看见八岁的李德全正在认真地帮母亲算账。这位牧师与李德全攀谈几句,发现这个小姑娘非常聪明。当得知李家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不能送女儿上学时,牧师主动提出愿意资助李德全去教会学校读书。

  就这样,李德全得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教会学校里,她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不同于其他同学,李德全总是把握住每一分钟用来学习。清晨天还没亮,她就坐在油灯下背书;课间休息时,她也不像其他同学那样玩耍,而是抓紧时间复习功课。

  1912年,16岁的李德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通州女子中学。学校里的老师都说,从未见过如此勤奋的学生。每到晚上,教室里最后一盏不灭的灯,总是李德全的。有一次,她因为贪图学习,忘记了时间,等打更人的梆子声响起时,才发现已是深夜。

  1915年,李德全以全校第一的成绩从通州女子中学毕业。这个成绩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一个码头工人的女儿,居然能考出这样的好成绩!教会的牧师们都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欣慰。

  但李德全并未就此停步。她决定报考当时全国最好的女子高等学府——北京私立协和女子大学。这个决定在通州城里又掀起一阵议论:一个码头工人的女儿,怎么敢想考这样的学校?然而,李德全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经过激烈的竞争,她成功考入了协和女子大学医学系。

  在协和求学期间,李德全依然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她不仅要完成繁重的功课,还要兼职教书来维持学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深夜才休息。同学们都说,整个医学系最忙碌的就数李德全了。即便如此,她的成绩仍然名列前茅。

  1924年,在一次北京知识分子聚会上,28岁的李德全与时任国民军第二军军长的冯玉祥相识。当时的冯玉祥已是赫赫有名的"基督将军",他以廉洁奉公、体恤士兵闻名于世。但在这次聚会中,冯玉祥展现的却是他鲜为人知的一面——他对教育和文化的热忱。

  聚会期间,冯玉祥与李德全就当时的教育问题展开了长谈。李德全详细的介绍了她在贝满女中任教的经历,以及对女子教育的独特见解。冯玉祥对这位见识广博的女教师印象非常深刻,此后便多次邀请李德全参加军中的教育改革讨论会。

  在一次讨论会上,李德全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在军营中开设扫盲班,让士兵们学习文化知识。这个提议得到了冯玉祥的全力支持。很快,第二军就建立起了多个文化教育班,不仅教授士兵们读书写字,还为他们讲解时事政治。

  随着接触的增多,冯玉祥发现李德全不仅在教育方面有独到见解,在政治思想上也有着深刻的思考。当时的冯玉祥,虽然慢慢的开始关注民生问题,但对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李德全向他推荐了一些进步书籍,并经常与他探讨国家和军队的改革问题。

  1924年冬,两人在北京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婚后,李德全并没有因为成为将军夫人就安于现状。她热情参加军中的各项改革工作,特别是在改善士兵生活条件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她的建议下,军营增设了医务室,定期为士兵们进行健康检查。

  1925年,李德全促成了冯玉祥与李大钊的会面。这次会面对冯玉祥的思想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冯玉祥开始主动接触进步思想,军队的作风也逐渐发生改变。他不仅在军中推行减租减息政策,还组织士兵参与生产劳动。

  1926年,冯玉祥部队改编为国民军第一军,这支军队很快就以其特殊的军纪和作风闻名。在军营中,不准士兵赌博,不准欺压百姓,每个连队都设有图书角。这些改革措施,都凝聚着李德全的智慧和心血。

  同年,李德全还参与创办了军中的《国民日报》,这份报纸不仅面向军队,也向普通民众发行。报纸上除了时事新闻,还开设了文化知识专栏,成为传播进步思想的重要阵地。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李德全始终与冯玉祥并肩作战。无论是在河南、陕西,还是在甘肃、宁夏,她都随战,为部队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她不仅是一位贤内助,更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在她的影响下,冯玉祥的部队慢慢的变成为一支具有进步思想的革命力量。

  1948年9月6日,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日子。原本平静的长江水面上,"民元"轮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船上载着从上海返回南京的冯玉祥将军及其随行人员。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冯玉祥将军不幸遇难,也让李德全失去了相伴24年的丈夫。

  事发当时,李德全正在南京等候丈夫归来。突然接到船难消息后,她立即赶往事发现场。在长达一周的搜救行动中,李德全始终守在江边,亲自参与搜寻工作。最终,搜救人员只找到了一些遗物,却始终未能寻获冯玉祥将军的遗体。

  面对这场巨大的打击,李德全并未被悲痛击倒。当时的当局对"民元"轮失火一事遮遮掩掩,迟迟不肯公布调查的最终结果。李德全多次向有关部门申请调查真相,却总是得不到明确答复。她开始自行收集证据,走访幸存者,记录下各方证词。

  在调查过程中,李德全发现了诸多可疑之处。"民元"轮失火前,船上的消防设施突然全部失灵;事发时,船上的救生设备也严重不足。更令人生疑的是,失火地点恰好在冯玉祥将军的舱室附近。种种迹象说明,这很可能是一起精心策划的谋杀案。

  1948年底,统治日渐衰落,南京局势变得异常紧张。许多高官纷纷携款外逃,但李德全却选择了留下。她将冯玉祥生前的重要文件和书信整理保存,并暗中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

  1949年4月,准备渡江作战时,李德全提供了大量关于南京防务的重要情报。她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打探军事调动信息,为顺利渡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南京解放前夕,她还积极努力配合地下党,保护了大量文化财产和重要档案资料。

  南京解放后,李德全立即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中。她主动向政府提出,愿意将冯氏家族的所有财产全部捐献给国家。这些财产包括在南京的房产、古玩字画等,价值相当可观。她表示,这些财产都是民国时期积累的,理应归还给人民。

  1949年底,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李德全被任命为卫生部副部长。面对百废待兴的医疗卫生事业,她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她提出要优先发展基层医疗,在农村建立卫生站,培训赤脚医生。这些建议后来都成为新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工作中,李德全从始至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她住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的医疗需求。她说,这是冯玉祥将军生前最重视的工作作风,她要永远继承下去。

  1950年,李德全正式出任卫生部部长,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部长。上任伊始,她就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全国医疗资源严重匮乏,农村地区基本上没有医生,传染病肆虐成灾。

  面对这些困难,李德全首先着手制定了全国医疗卫生工作规划。她提出"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防疫运动。1950年冬天,她亲自带队前往东北,指导霍乱疫情的防控工作。当时的东北地区天寒地冻,但她却坚持深入疫区一线,与医务人员同吃同住。

  1951年,李德全在全国推广"合作医疗"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通过集体筹资的方式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她率先在河北定县进行试点,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站。这个创举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成为解决农村医疗问题的重要途径。

  1952年,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李德全亲自参与运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她提出要发动全民参与,消灭"四害",改善环境卫生。在北京,她带头参加清扫街道的活动;在上海,她深入里弄,指导群众开展灭鼠工作。

  1953年,李德全开始着手解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问题。她认为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必须得到重视和发展。在她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开始成立中医研究院,系统整理中医典籍,培养中医人才。她还提出中西医结合的理念,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1954年至1959年间,李德全主持制定了多项重要的卫生法规。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传染病防治条例》。这些法规为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建立了基本框架,奠定了制度基础。

  1960年,在她的倡议下,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医疗队下乡活动。成千上万的城市医生被派往农村,为农民群众服务。她多次强调,医疗工作者要扎根基层,与农民同甘共苦。这一举措显著改善了农村的医疗条件。

  1965年,李德全卸任卫生部部长,转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这个新的岗位上,她持续关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她多次在人大会议上提出议案,呼吁加强基层医疗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水平。

  即便在担任副国级领导人期间,李德全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她的办公室仍然使用着多年前的旧家具,衣着朴素,从不讲究排场。每逢下基层调研,她都要求工作人员简化接待,把更多精力放在实际工作上。

  在工作之余,李德全始终没放弃对医学的研究。她经常到医院考察,了解新技术、新疗法的发展状况。她还坚持阅读国外医学期刊,关注国际医学发展动态,为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1966年至1976年间,李德全经历了""的风雨。在这段特殊时期,她遭受了不公正的批斗。但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她仍然坚持整理医疗卫生工作的有关的资料,为日后的工作留下宝贵的历史记录。

  1978年,李德全重返工作岗位。已经75岁的她立即投入到医疗卫生事业的恢复重建工作中。她首先着手整理"文革"期间中断的医疗改革工作,重新再启动了多个关键项目。在她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逐步回到正常状态运转。

  1979年,李德全提出了建立现代化医疗体系的设想。她建议在大城市建立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大型综合医院,同时在县级医院引入先进医疗设施。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的重视,并在随后的医疗改革中逐步实施。

  1980年,李德全开始关注医学教育问题。她发现很多医学院校在"文革"期间停止招生,造成医疗人才的断层。为此,她多次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呼吁恢复和扩大医学院校招生规模。在她的努力下,全国医学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正轨。

  1981年,已经78岁的李德全仍然坚持深入基层调研。她先后到访了河北、山东、江苏等地的农村医疗点,了解基层医疗状况。她发现许多地方的合作医疗制度已经瓦解,便立即向中央提出了恢复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议。

  1982年,李德全着手整理冯玉祥将军的历史资料。她将收集到的文件、照片、书信等珍贵史料捐赠给国家档案馆,为研究民国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她还写下了大量回忆文章,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1983年至1985年间,李德全持续关注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她提出要重视预防保健工作,加强农村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她建议在每个乡镇都设立防疫站,定期开展健康普查。这些建议为后来的农村卫生防疫网络建设奠定了基础。

  1986年,李德全开始整理自己一生的工作笔记和文献资料。她将这些资料分类整理,制作成详细的档案。这些资料记录了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历程,成为了极具价值的历史文献。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李德全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1987年春,她还在病榻上口述了一份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建设的建议书。这份建议书后来被医疗卫生部门采纳,成为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

  1987年5月15日,李德全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她一生致力于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留下的工作经验和改革思路,对今天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仍具备极其重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