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4-06-03 22:36:32 | 作者: 乐鱼登录入口下载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5%,2021年全年CPI同比上涨0.9%。在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普遍面临高通胀上行压力的前提下,国内通胀却保持低位运行,这一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并不具备物价大面积上涨的基础这一客观判断。
货币政策往往是影响物价的核心要件。按照货币主义学派创始人、经济学诺奖得主弗里德曼的说法,遏制通货膨胀首先必须拧紧货币“水龙头”,这句话倒过来就是货币超发与流动性泛滥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基础。在国内,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央行也从始至终坚持合理适度、不搞“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总基调,从而基本稳定住了国内流动性增量,没再次出现其他几个国家货币泛滥之势,也就消除了通货膨胀繁衍与爆发的政策土壤。
当然,货币一定要满足实体经济对流动性的正常需求。对此,央行秉持“稳”字当头的货币政策立场,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投放流动性,保持了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提高速度基本匹配;另一方面,央行开发与实施了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使得流动性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形成有效匹配。基础货币在流动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被实体经济所吸收,等同于增量货币更多地沉淀在了生产环节而不是消费环节,更多地被用于价值创造而不是价格炒作,从而使得通胀风险被提前抑制与屏蔽。
其实观察去年全年价格趋势显而易见,PPI(生产者出厂价格)涨速与涨幅均明显快于和大于CPI涨速与涨幅,PPI与CPI之间的“剪刀差”也慢慢变得大,这种情况说明,PPI的上涨并没有在需求端形成共振。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去年全年衣着、耐用消费品价格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持续回调,且这种趋势估计很难逆转;另一方面,在CPI构成中,猪肉价格往往占有很大权重,而去年猪肉价格大跌,同时全国肥猪出栏量稳定在6.9亿头以上,对应国人一年消费5至6亿头猪的常态,供大于求会对猪肉价格形成长期压制,由此抑制CPI上涨。
的确,美联储无限制量化宽松是通胀全球化的重要根源,国际大宗商品的价值上涨背景下我国存在输入性通胀的风险,但一方面政策从始至终保持着对煤炭等重点产品的强力干预,使国内大宗商品的价值涨幅明显收敛;另一方面人民币去年兑美元升值,而且美元全年也不降反升,两种货币的同向力对通胀上升力度稀释不少,也削弱了输入性通胀对国内通胀造成的压力。今年,国内经济稳步增长所形成的内生驱动力也决定了未来人民币下降幅度非常有限,来自汇率渠道的输入性通胀风险将得到进一步屏蔽;不仅如此,汇率的稳定必然对国内市场人民币的购买力形成正面投射,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对货币价值起到维护与输氧功效,进而对物价稳定构成实质性支撑。
还需注意的是,我国自2015年实施的通胀目标制度较好地锚定了通胀预期,过去六年年度通胀率都落入目标值附近,今年CPI增幅仍然距离政策约束目标相当遥远。按照卢卡斯创建的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公众从过去通胀趋势外推的通胀预期将会提高未来的通胀。反过来说,长期低通胀趋势可以淡化民众预期物价上涨的心理上的压力,支持其更加合理地安排消费支出,避免因情绪化而产生的需求拉上式通胀风险。国内的低通胀正好与此契合。
最后,产品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格局削弱了物价大面积上涨的客观基础。物价涨幅根本上取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对变化,持续多年的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实现了工业部门无效产能的较好出清,同时推动了国内工业供给与需求的再平衡;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正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潜在经济提高速度远快于主要发达经济体,总供给将持续保持充分,从而为物价稳定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从广度与深度上向制造业渗透,企业对市场的响应更为灵敏,推动产品结构优化,使供给侧可以更加好地释放出培养与刺激消费的动能;同时,一直在升级的消费也能对企业形成引导,供给侧的柔性制造也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最终,供给与需求实现了精准匹配与有效对接,在供不应求背景下,物价大面积上涨趋势自然不会出现。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