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4-07-23 12:13:44 | 作者: 乐鱼登录入口下载
浩瀚的大海,是军用舰艇的立体“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不同的舰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但要说到哪种军舰的舰上结构更“密集”“紧凑”,潜艇救援舰无疑算得上一个。与紧急救援的需求相适应,潜艇救援舰在舰载装备设置方面给人的感觉是——“恨不得把舰上每寸空间都利用上”。
近年来各国对几起失事潜艇进行救援与打捞的实践,证明了这种装备配置模式的必要性,也证明了潜艇救生工作的重要性。
这是因为,除战损外,设计缺陷、操作失误、意外碰撞、设备故障等因素,都可能使航行中的潜艇发生意外。
世界各国多年来对失事潜艇进行救援的实践表明,潜艇救生方面的研究和相关救生设施的研制、完善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
那么,潜艇一旦遇险失事,都有哪些救生手段与方法?当前各国的潜艇救生设备发展状况如何?请看本期“兵器广角”。
然而水下相比于水面,更加波谲云诡。对潜艇来说,这种来自外界的影响只是其风险形成的诸多因素之一。设计缺陷、操作失误、意外碰撞、设备故障以及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等,都有几率会成为潜艇遇险的诱因。因此,对潜艇来说,研发与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值得高度关注,这这中间还包括科学的规划设计、先进的建造工艺、完整的操作规程、严格的训练培训等。除此之外,配备一些“以防万一”的潜艇救生设备也成为必然选择。
但是,潜艇大多数都用在水下作战。这一定位决定了它必须搭载足够的鱼雷、潜射导弹等武器装备。随着潜射无人机、小型无人潜航器的“加盟”,潜艇内部的空间被进一步挤占,故而分配给救生设备、装置的空间并不多。
从各国潜艇的详细情况来看,这些不多的空间大都被用于设置潜艇的“随身急救包”,以便艇员能在危难时刻逃生。
一是单人上浮逃生装置。在以鱼雷发射管为通用渠道的前提下,一些潜艇的艇身会设置2~3个逃生舱口。失事潜艇的艇员可通过单人上浮逃生装置从这里逃生。但是,该装置通常只能在180米以内的深度使用。美、英海军的不少潜艇就设计有这种逃生舱口。
二是耐压水密隔舱。耐压水密隔舱通常设置在潜艇耐压艇体的中部,一旦潜艇遇险,它就可充当水下脱险的逃生舱。瑞典的哥特兰级潜艇采用这种逃生方式。
三是漂浮救生舱或救生球。一些潜艇除了设置逃生舱口之外,艇上还装备漂浮救生舱或救生球。其中,漂浮救生舱一般设置在指挥台围壳内。若发生事故需要弃艇,艇员就可利用这些救生舱或救生球来逃生。俄罗斯以及德国设计的部分出口型潜艇就采用这种方式。
1939年,美国海军使用救生钟成功营救出沉没于水下90多米处的角鲨号潜艇上的艇员,使救生钟的作用进一步为世人所知。
准确地说,救生钟只是潜艇救生系统的一部分。它要发挥作用,既需要借助潜艇救援舰将其运送到位,还要依托搜索、救生、打捞系统的“通力合作”。
随着机器人等技术的发展,使用救生钟时,救援人员会综合使用舰载的水下缆控机器人、无缆潜航器、深海拖曳系统、多波束测深仪、水下定位系统、侧扫声呐、海洋磁力探测仪等设备,完成对失事潜艇的快速搜索与定位。
然后,救援人员会用绞车将救生钟放入水中,与潜艇接口外表面连接。救生钟形似倒置的大号茶杯,其开口处设计有橡胶围裙。一旦连接上,与艇体“紧紧相拥”的围裙内,水会被首先抽干。失事潜艇与救生钟建立通道,有点类似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此后,艇员就可以从潜艇转移到救生钟内,一次可以救援5~10人不等。
但救生钟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短板。这些短板集中体现在救援深度较浅、救援人数不多等方面,特别是它对事发海域的水文条件和失事潜艇的艇体姿态要求比较高,不具备条件就很难对接成功。
二战时期和冷战期间的高强度水下对抗,加快了潜艇救援装备的发展。特别是核潜艇的出现,以及常规潜艇的现代化升级,使潜深大幅度的增加。以救生钟为主的援潜救生装备已不足以满足在远洋深海活动的潜艇救援任务,援潜救生装备一定要具有深潜性能才能发挥作用。
这种情况下,深潜救生艇应运而生。1979年,北约海军在英国举行的潜艇逃生与救生专题研讨会上,确立了发展深潜救生艇的思路。其核心是用核潜艇作为深潜救生艇的母艇,搭载深潜救生艇前往目的地后将其释放,由深潜救生艇将幸存者从失事潜艇中救出送上核潜艇。
其他国家也慢慢地认识到深潜救生艇的优势,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由此,深潜救生艇进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
需要指出的是,救生钟的使命并没有因此完结。得益于技术上的成熟可靠和维护方面的简便易行,大多数潜艇救援舰仍装备着救生钟。俄罗斯海军2015年装备的21300型潜艇救援舰就装备了救生钟系统。
能在更深的海水中作业,只是深潜救生艇的重要功能之一。它的另一个特点是自带动力,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摆脱了缆绳的束缚,行动更自由,动作更加到位。
深潜救生艇通常由潜艇救援舰携行至相关海域,入海后由电池驱动, 操作员可驾驶它抵近失事潜艇,在水下现场做决策,更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展开救援。
救援深度最大可达1000~1500米、更加灵活、单次救援人数多、母船不需要准确锚泊或动力定位,这些特点使深潜救生艇作为潜艇救援舰的“子单元”,渐渐走上了“C位”。
不仅如此,深潜救生艇还能够实现去除渔网、切割缆绳等任务。英国相关公司更是宣称,其研发的LR-7型救生艇及早期型号LR-5可以在60度倾角状态下与失事潜艇完成对接。
当前,不少国家都有有代表性的深潜救生艇型号,如美国研制的DSRV、俄罗斯的普利兹系列等。
深潜救生艇与潜艇救援舰的关系,就如同救护车上的救生设备与救护车的关系。深潜救生艇等救援设备的发展,反过来也倒逼着潜艇救援舰不断“进化” 。
俄罗斯现役的公社号潜艇救援舰建造初衷是用于遂行简单的潜艇维修和布设水雷任务,同时具备一定的救援、打捞能力。
其主要工作模式是通过舰上的吊臂将钢缆固定到沉船或潜艇上,随后使用绞盘将其从海底吊起。如今,这艘老舰经过现代化改造之后,也具备了携带AS-6、AS-28深潜救生艇进行作业的能力。
当前,各国海军中不少列装有现代化潜艇救援舰,如俄罗斯海军的21300型、新加坡海军的快速号、韩国海军的江华岛号潜艇救援舰等。这些潜艇救援舰共同的特点是成套配置、一专多能。舰上集成有多套救援、打捞系统,通过搭载的深潜救生艇、潜水系统、各种探测仪器,来达成用一艘舰完成搜索、艇员救生、潜水支持、水文调查、沉艇打捞等多种任务的目的。
比如,美、英等国的海军在潜艇救援装备配置方面采用了“多点分布、附体机动”的模式。这种模式无须研发新型潜艇救援舰,有利于把更多精力用于提升救援设备、装备的使用效能。
显然,在这些国家看来,潜艇救援舰只是一个作业平台,真正起到救生作用的是以深潜救生艇为核心的一系列救生设备,因而无须在作业平台上下太大功夫。
以美海军为例,其在最近数十年里基本没有装备过真正的潜艇救援舰,现役的唯一一艘保卫级救助号只能归类为打捞救生船,用于支持潜水、浅水打捞、舰船拖拽等作业,不具备深潜救生能力。
无论是原有的以深潜救生艇DSRV为核心的援潜救生体系,还是最新的潜艇救生潜水再加压系统SRDRS,其运转模式都是平时将一系列救生设备部署在基地,事发时经陆空机动至适宜港口并安装在母船上,然后由母船将其运输到事发海域实施救援。
SRDRS在设计时就确定了涵盖尽可能多任务的目标,除深潜救生艇外,还配套装备了机动型救生钟、遥控潜水器、机动加压舱、常压潜水装具、潜水钟、潜水吊笼等模块化装备。
对这些装备来说,只要母船符合其对甲板空间及承载能力、船舶定位能力、适航性、传感器适配安装、自持力、医疗电力方面的要求,这些救生装备就能发挥作用。
这种模式下,提前筛选好符合规定标准的商业工程船很重要。这样,一旦潜艇遇险,使用者就可迅速找到附近最适合的母船,将全套救生设备吊装上船,分步骤、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展开救援。至于沉艇打捞等任务,则会交给专门的起重船来完成。
北约的深海潜艇救援系统由法国、挪威以及英国合作建立。其部署模式与美军的SRDRS系统大同小异。该系统的核心同样是深潜救生艇,可用商用或军用母船来投放和回收救生设备。系统内的无人水下载具用来定位失事潜艇,配套的减压舱、医疗设施和其他支援设备能提供后续的营救服务。
在一些专家看来,尽管组合式救生“套件”渐渐“上位”,但它与潜艇救援舰“诸多装备集于一身”两种模式孰优孰劣,目前仍无定论。高度集成各类救生设备的潜艇救援舰救援手段齐全、舰员配合默契程度高,甚至配备有机械加工、设备修理及调试、校正电子设备车间,因而更适合进行多任务作业。“临时找座驾”的机动式救援系统更适合快速部署,总体费用也较低,缺点是全系统总重动辄达数百吨,紧急状况下未必能及时找到比较合适的母船,加上救援人员和母船工作人需要对接,可能因为协同不够而导致营救时间上的浪费。